【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国际电影节让我大开眼界……在印度尼西亚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看好莱坞影片,所以我以为影片都是好莱坞式的,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有多元性。”
【资料图】
6月12日下午,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印度尼西亚女导演卡米拉·安迪妮(Kamila Andini)感叹,电影节为她打开了窗口,有机会讲述自己的叙事、拥抱和实现多元化,令她获益匪浅。
去年,卡米拉凭借作品《过去,如今和之后》成为近十年来首个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印尼导演,这次她带着自己第三部长片《尤妮的婚途》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人畅谈电影创作。
在当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题材(31%)和家庭剧情题材(28%)片是中国电影目前“走出去”的主力,在巡展影片中占到近六成。
谈到电影节面临的挑战时,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何文权坦言,如今电影节生存非常艰难,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到人们电影消费的习惯,因此上影节会将引领电影消费、提振信心作为重要使命任务。
对于“一带一路”电影联盟的未来指向何处,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提出建议,产业性连接是目标,打通电影节、电影发行和艺术影院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才能最终放大“一带一路”电影联盟的影响。
“中国观众更希望在电影节补看经典影片,而很多海外电影节是在引导观众走进影院去看没有看过的影片,尤其是新片,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电影节期间的‘爆款’能不能卖给流媒体,能不能引入到发行领域?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商业院线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量电影呢?”
印尼导演卡米拉·安迪妮(上海国际电影节供图,下同)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拥有48个国家、55家成员机构)、创设“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上海国际电影节恢复并新增多项重磅活动,邀请各方嘉宾回顾“一带一路”电影周创立至今的成果,探讨未来合作发展方向。
五年来,共有115部影片在联盟各方电影节当中参与交流巡展,国内国际展映近300场。《何以为家》(黎巴嫩和法国、美国合拍)、《莫尔道嘎》(中国)和《第一次的离别》(中国)都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动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走出去,引进来”的成功案例。
“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影片
12日下午,两场穿越国界与银幕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在上影节主会场成功举办。
类型片,大部分国家观众比较容易接受
围绕“本土故事的国际传播”这一主题,印度尼西亚导演卡米拉·安迪妮、萨拉热窝电影节运营和新业务发展部负责人艾明·哈季奇、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代表作《误杀》)、意大利文化部电影和视听总局特殊项目负责人罗伯托·斯塔维莱(Roberto Stabile)、中国导演王丽娜(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以及中国导演邬浪(执导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雪云》)畅所欲言。
6月12日,“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之“本土故事的国际传播”
印尼导演卡米拉·安迪妮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电影节对电影人的意义。她表示,印尼“总体上讲与一些全球院线电影接入有限”,参加国际电影节让她“大开眼界”,电影节给电影创作和院线发行带来了很多可能性。
“我自己在印尼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看好莱坞影片,所以我以为影片都是好莱坞式的,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我们有多元性,我们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打造出和好莱坞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另外,电影人,特别是年轻的电影人,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分享交流,看看如何创作、如何应对相关的挑战等等。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故事,我们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拥抱和实现多元性,这非常好。”
卡米拉分享了自己的感悟:“电影制作并不是说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方式方法,我们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电影节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叙事,这让我感觉非常亲切。”
本土化故事走向海外市场,被当地观众接受并非易事,这其中有一些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马来西亚青年导演柯汶利曾执导犯罪悬疑片《误杀》(肖央、谭卓、陈冲主演),该片2019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后获得13.33亿票房。此次,他的新片《默杀》也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展映。
电影《误杀》海报
对悬疑、惊悚、犯罪题材颇有心得的柯汶利透露,自己专注于拍类型片,这是大部分国家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的类型,“当有了这个模式之后,当我们做本土输出时,它可能会跟观众更贴近一点”,当然对于比较资深的电影人来说,类型片“可能门槛有点低”。
柯汶利称,对于他自己而言,为了把好故事说给更多人听,他的做法是“把类型化做到极致,然后可以尝试一些混合类型”,因为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来说,这些故事有一点熟悉,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通过可以让他们容易接受的电影表现方式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话,观众可能更容易去阅读你的电影。”
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
办电影节,“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
当流媒体、短视频的时代来临,当市场大环境低迷,主打“有欣赏门槛”、需要大量资金提供支持的电影节将如何生存?围绕“电影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中外多个电影节的领航者们上台分享了电影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月12日,“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之“电影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国际电影节总监阿格隆·多米(Agron Domi)、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经理何文权、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西蒙·波佩克(Simon Popek)、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 阿米尔·拉美西斯(Amir Ramses)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出席本场论坛。
被问及电影节面临的挑战,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何文权笑言:“我想到中国有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我又想到另外一句话,谈钱伤感情。”
他坦言,如今电影节活动非常艰难,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还好有各方参与者的大力支持,但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到人们电影消费的习惯,“我们要警惕电影消费的习惯悄然转变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放松警惕不作积极应对,一旦真正形成拐点,那将是相当困难的……但电影节是有生命力的,我们上影节的品牌也是有生命力的。上影节会将引领电影消费、提振信心作为重要使命任务。”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何文权
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阿米尔·拉美西斯对此深有体会,他在过去五年执掌不同的国际电影节中见证了变化,资金、赞助的挑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发行形式给电影本身的生命力带来了挑战。
他举例称:“以前制片公司可能会花一年的时间,参加电影节让新片获得曝光,并在不同地区获得发行许可,再完成院线发行。而去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中,有7部影片在电影节结束1至2周内就登上了流媒体平台,这对于传统平台是比较大的挑战。大家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展映电影,这改变了电影的周期。”
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阿米尔·拉美西斯
自2015年以来一直负责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选片的策展人沙丹透露,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时他们发现一个很大的挑战:提到电影节,中国观众目前更希望在电影院中补看经典影片,这与很多海外电影节不同,后者是在引导观众走进影院去看没有看过的影片,尤其是新片,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这是策展人、选片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是说只把电影邀过来,放完就完事,当中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沙丹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的相互交流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也很关键,上海国际电影节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电影节联合在一起,并在其中体现了中国非常重要的主张——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
对于已经拥有55个成员单位的“一带一路”电影联盟未来的发展,沙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除了上影节期间影片的集中放映,‘一带一路’电影联盟能否产生真正产业性的连接?电影节期间产生‘爆款’,观众一票难求,这部电影是不是放映三次、五次之后,生命周期在中国就结束了?它能不能卖给流媒体,能不能通过引进的方式引入到发行领域?如果大家发现这部电影很好,国外的片方可以随时跟进,让这些电影可以在国内艺术院线或者全线进行更有效地投放,人家一定认为你这个平台更有价值。”
沙丹提出,我国目前引进的电影多来自“主流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商业院线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量电影呢?目前还很少很少。有泰国电影,但很少,我们在上海电影院线看过新加坡电影吗?很少很少,虽然我们非常熟悉这个国家。”
他建议,通过电影节这个纽带,打通电影节、影展到发行的渠道,做长线的艺术电影放映,形成一个电影节、电影发行和艺术影院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才能最终放大“一带一路”电影联盟的影响,这是他的畅想。
沙丹认为,下一步,应该把目标从国内华语电影范围逐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你把人吸引来了,电影拍完了,还要让人有一个生根发芽、展示的机会,不只是在上海、北京放三场就结束了,这只是电影生命的开启,后面应该打造一个生态链,他们才会不断地来。我们的眼光、胸怀,包括我们的配套资金政策等等,都需要跟上。”
“一带一路”巡展机制中展映最多的中国电影是什么类型?
在当天的圆桌论坛开始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唐俊教授介绍《“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该报告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联合发布,项目对“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电影周以及巡展活动进行了调研,深度访谈的对象包含上海国际电影节、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纽约亚洲电影节、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等来自9个国家的电影节。
据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了91部作品,分别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其中女性导演有23位;独立制作49部,来自31个国家。海外合拍40部,中外合拍1部。
分析指出,这些影片的展映有利于发现一些难以在其他国际电影节平台上看到的优秀电影,一定程度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构建了突破狭隘文化圈层的窗口。
对于“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影片的跨文化传播特性,报告归纳了四点:1、个体命运中的人文关怀;2、家庭叙事中的“情感共同体”;3、多元文化中的共同关切;4、合拍生产中的兼容并蓄。
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路径。根据统计,展映国产片的主要类型是少数民族题材(31%)和家庭剧情题材(28%),其次是爱情题材和悬疑题材,各占10%。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较高的质素与特征是什么?早前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调研报告归纳出了三点:第一,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二,关注国际流行思潮与世界性议题;第三,情绪表达凝练克制。
12日在上影节发布的报告也对“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走出去的电影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际传播效果较好的中国电影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求同存异;通过家庭、亲情、人与自然等全球共通的主题引发跨文化、跨国界的关注;摆脱了西方商业电影的程式化感官刺激,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意蕴。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报告建议,“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应进一步提升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实效、优化联盟内的信息分享和相互交流、依托联盟推动更多“互通性”合作、加强联盟促进产业拓展的平台作用、成立专业化指导机构强化话语体系。
6月13日晚,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仪式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行。“媒体关注电影人”“媒体关注影片”“最受观众喜爱影片”等多项荣誉揭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